你的位置: 首页> 地方 > 正文

数智赋能 创新破难 多方聚力共筑校园“食安网

来源:宁波市市场监管局 时间:2023-03-14

校园食品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是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围绕提升广大师生幸福感、获得感的共富主题,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着力构建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不断深化校园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校园食安各项指标实现大幅提升,其中量化AB等级率、大宗食品定点采购统一配送率、智能“阳光厨房”建成率、食安管理员抽考合格率、食责险覆盖率等“五率”,校外供餐单位全部通过HACCP或ISO22000体系认证,为守护全市百万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宁波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智应用推动校园食安全程“阳光在线”

宁波市积极探索校园食材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全力打造校园食安“保护伞”。一是食品购销“一码追溯”。研发应用“浙食链”阳光配送辅助系统,导入食品购销信息数据,实时生成溯源二维码,精准锁定供应商和食材来源及流向,确保食品采购“去向可追”“问题可控”“有迹可循”。二是食材配送“多点监测”。通过配备热成像测温设备、安全GPS定位装置、接入冷库温湿度监控系统,实现对从业人员、冷链车辆、冷库储存等环节的“24小时在线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三是用餐过程“人人可见”。在着力建成2198家校园“阳光厨房”,实现市、县、镇校园全覆盖的同时,积极推动校园“阳光厨房”定向开放,让学生家长能全程“看娃吃饭”。截至2022年底,宁波市对校园食品安全满意度较“十三五”时期上升23%。

风险管控助力校园食安全域“阳光监管”

宁波市强化风险隐患导向,通过监管机制创新,为校园食品安全增添更多“安全锁”。一方面,通过“四色健康码”模式,引导靶向治理。运用“AI云监测”和物联网技术,对校园食堂赋红、黄、蓝、绿四色健康码。根据不同风险等级,智能调度监管力量,精准排查风险“雷区”。试点区域学校食堂AI抓拍发现问题量下降93.7%,执法人员调度量下降76.7%。另一方面,用好“共享实验室”资源,确保批批检测。积极引导食材配送单位通过“共享实验室”,对不具备食品检测合格证明的食材进行专业检测,四千多个食材种类检测结果实现跨领域全自动数据交互,做到“一网统管”,在大幅提升检测效率的同时,有效节约了检测资源。

多方参与形成校园食安全面“阳光共治”

宁波市坚持把群众知情、百姓参与、公众监督作为校园食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形成学校诚信自治、政府依法严治、群众参与共治的良好格局,织密织细校园食品安全“防护网”。一方面,依托信用量化,提升共治效能。上线“众食安”APP,实现学校、学生家长和监管人员三端联动,进一步增强公众监督的积极性。通过对餐饮单位实施“红黑榜”量化打分,不断提升社会关注度,推动校园食品安全从“单线管”到“多方治”。另一方面,推动“食责险”创新,拓展共治维度。全省率先推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与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相结合,将参保“食品安全责任”作为原材料配送单位的选择条件,由政府出资在校园食堂等重点领域投保“食责险”。目前,宁波市校园食堂和原材料配送单位都已实现“食责险”参保全覆盖,保额超过2亿元,全省保持领先。

下一步,宁波市将在巩固既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把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保障民生、助力共富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校园食品安全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聚焦拓优提质,深入实施“百万学生饮食安全”工程,深化“三年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巩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量化等级灭“C”成果,持续提升全市校园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二是深化机制创新,总结提炼共富模式,全面推广校园食材全程“阳光配送”、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智治等创新举措,合理配置监管资源,积极打造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全链闭环机制,全面提升校园食安监管效能。三是促进共享共治,充分发挥浙江省率先出台的内部举报人奖励办法等政策作用,持续放大餐饮“红黑榜”等社会公示效能,定期开展“你送我检”“你点我查”“食堂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全面打造校园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