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激发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潜力,释放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活力,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市场监管局创新“4+”知识产权共治模式,从行政执法、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等方面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网,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以深化机构改革为契机,发挥职能合并“+效应”
2019年1月20日,杭州市临安区市场监管局加挂知识产权局牌子,市场监督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优化、整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该局持续推进“蓝卫士”三大锻造工程,创新“市监大讲堂”“夜学课堂”两大学习载体,推动专利职能与全局职能有机结合;聚焦知识产权干部队伍系统化长期化建设,创新“双70”“三90”干部梯队培育机制。2020年4月,杭州市临安区级专利政策实时兑现项目通过“亲清在线”首度联网上线,将资金兑现时间从6个月压缩至线上即时到账。
临安区市场监管局响应专利执法权下放新变化,自主开展专利真实性监督检查、专利代理机构检查,维护专利市场秩序;回应企业需求新期盼,2020年新设1个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站,1个商标品牌指导站,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适应市场发展新动态,推出“你点我讲”系列讲座,引导企业提高法治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探索企业管理新路径,建立中小企业园区专利托管机制,摸索保险专家咨询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以专利法修订为指引,释放行刑衔接“+活力”
为夯实履职基础,临安区市场监管局针对《新专利法》的变化,开展知识产权专项培训;针对市场监管局专利侵权纠纷处理、专利纠纷调解、假冒专利查处职能制定检查手册,阐明工作要点。该局加强与区公安局的日常联系,多渠道开展线索动态监测,拓宽涉民营企业知识产权违法犯罪的情报信息来源,形成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对象库;深化“走亲连心三服务”活动,摸清辖区企业专利需求脉络,收集整理全区各企业高质量专利持有情况,形成全区知识产权企业工作地图。
着眼精准打击,临安区市场监管局建立健全行政和司法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执法协作与“两法衔接”工作机制,细化规范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中的线索通报、线索反馈、案件移送等工作程序。2020年,该局共办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16件,其中涉嫌生产、销售假冒“大马”“海螺”水泥的包海峰案侵权货值高达219.6万元,已移交公安处理。
临安区市场监管局通过传统媒体手段和互联网自媒体,建设知识产权普法宣传阵地。该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智汇临安”网上宣讲会打造直播间政策宣贯平台,累计吸引临安区企业、专利发明人、专利代理机构等约1.27万人观看;借助公安局项目警官制的每月走访机制,上门普及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鼓励企业和公众举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
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拓宽服务企业“+路径”
临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托青山湖科技城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行动。该中心通过制定中心章程、管理办法,设置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工作网站等举措,明确维权援助工作程序、规范投诉举报案件办理工作流程、发布维权援助信息动态。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按照“专人专职、定人定岗”的原则,实体化搭建一支由五人组成的专业维权援助工作队伍,开展知识产权维权辅导培训;依托浙江省知识产权研究与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单位库、专家库档案,实现上级资源下沉服务,为维权援助中心的日常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该中心还针对全区企业开展“点单”服务,个性化推出“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专利权质押登记”“专利申请”等培训课程,并以一对一保姆式、一对多结对式提供后续跟踪指导服务。
以社会资源引进为补充,开拓共建共享“+格局”
为突破“咨询难”瓶颈,临安区市场监管局借助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力量,为企业提供线上的业务咨询和线下的解决方案,协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体系和合理的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机制,并在防范知识产权犯罪等方面提供可行的保障方案。为补齐“注册难”短板,该局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专利代理机构的培育指导,加强专利质量的管理和监督。
为治愈“调解难”顽疾,健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纠纷源头治理,杭州市临安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化解商标侵权、专利侵权纠纷、假冒专利行为等常见知识产权纠纷。为打破“融资难”桎梏,临安区市场监管局以“线上问需、上门搭线”的方式搭建部门、企业、银行三方协商平台,畅通政府与企业的个性服务通道、企业与银行的市场供需通道、银行与政府的信息共享通道,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向融资授信有形资产的高效率转化。
文/鲁利军
上一篇: 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的发展特点与改进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