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调整完善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公开发布,明确了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职责和成员单位,提出了工作规则和工作要求。这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提升质量水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将质量提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质量工作更加重视。2012年,我国建立了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七年后,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调整完善,彰显了新时代我国质量工作的新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质量工作的系统性。调整完善后的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成员单位方面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涉及的部门更多,成员单位由原来的17家部门增加到23家部门,数量增加了35%。而且,成员单位不仅由重要的国务院部门组成,也有重要的中央部门(中组部、中宣部)组成;另一方面,涉及的职责更广,成员单位职责不仅涉及宣传、公安、税务、教育,还涉及自然资源、水利、海关和供销系统,领域更加广泛。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质量工作的重视和抓好质量工作的决心,更体现了质量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宏大工程,必须坚持战略引领、统筹规划、认真履职、务求实效。
二是更加强调质量工作的共治性。调整完善后的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工作规则方面发生了变化,强调“在研究具体工作事项时,可召集部分成员单位参会,也可以邀请其他相关部门、地方和专家参加会议”。这体现了质量工作更加注重倾听地方、基层的呼声和专家学者的建议,更体现了质量工作是一项共治性的宏大工程,需要调研论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三是更加强调质量工作的科学性。调整完善后的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主要职责方面发生了变化:一是提出要“组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指导质量发展和质量安全工作,开展相关评估”;二是提出要“统筹建设国家质量统计监测体系”,“强化信用约束”;三是要“统筹推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与协同服务”。这不仅体现了质量工作更加强调质量提升的效果和更加重视促进质量提升的抓手,更体现了质量工作是一项科学性的宏大工程,需要做好体系设计、监测预警、规划建设等工作。
新启示
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调整完善开章明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而制定。这对抓好全国质量提升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开展质量领域研究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质量领域研究工作要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增强系统性。历史经验证明,先进理论对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指导我国革命、改革、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的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越来越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开展质量领域研究工作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质量领域研究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深入研究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质量安全的综合施措、质量激励的内在逻辑,增强质量工作的系统性。
二是质量领域研究工作要以广泛调研为基础,增强共治性。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全社会质量共治机制,坚持标准引领、法制先行,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质量工作涉及企业、消费者、监管部门、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多方主体,质量工作也需要构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共治机制,形成多方主体共同发力的质量共治合力。如何督促企业担当质量提升的主体责任,提供优质的产品、工程和服务?如何强化监管部门职责,加快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完善质量发展政策和制度?如何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理念,形成对质量的有效监督和取舍,从而倒逼质量提升?如何发挥学会、协会、消费者组织、科研院所、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各司其职,共同发力,优化社会消费环境?如何加大新闻媒体宣传监督力度,讲好中国质量故事,塑造中国质量形象,鞭笞质量违法行为?这些问题是质量共治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要建立在对不同主体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所以,质量领域研究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开展面向不同主体、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多层次、多方位、多视角调研,掌握全面、系统、详细、真实、客观的数据资料,开展扎实深入的研究,增强质量领域研究工作的共治性。
三是质量领域研究工作要以有效方法为工具,增强科学性。质量工作涉及质量理论、质量管理、质量工具、质量手段等,领域众多,对象繁杂,而每一个领域都有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需要科学方法的有力支撑。同时,质量工作也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协作性工作,需要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特别是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质量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具体来讲,在监管责任方面,机构改革后组建了市场监管总局,承担着宏观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工作;在经济发展方面,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先进制造业逐步推进,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的新动能逐步形成;在技术创新方面,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并与实体经济逐步融合。要求质量领域研究工作秉持科学精神,强化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方法,根据不同研究对象的具体特征,合理选择经济建模、心理模拟、系统仿真、统计分析、网络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开展研究,提出科学、合理、前瞻、操作性强的质量问题解决方案,增强质量领域研究工作的科学性。
文/张佰尚(作者单位: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