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显著增强中国制造竞争力、加快培育区域质量品牌等目标。标准是企业提升质量的主要工具,团体标准更是以其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更强等特点,成为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之一。笔者以杭州市萧山区“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实践为例,探讨团体标准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萧山区“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工作实践
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区,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萧山区自2019年出台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通过推动智能制造,增加优质产品供给,引导企业培育“浙江制造”品牌,切实提升制造产品的竞争力。
根据2019年度浙江省标准化统计监测结果显示,萧山区1348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共有标准化人员3.4万人,标准化经费投入为43.41亿元,执行国际标准、国外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数量共1814个。从采标产品产值看,执行各类标准和合同的主要产品产值2305.14亿元,其中采标产品总产值为299.73亿,采标产品产值占比13%,出口交货值346.33亿元。在采标出口产值方面,出口交货值346.33亿元,其中采标产品出口额为165.38亿,采标产品出口额占比为47.75%。与2018年度标准化统计监测结果相比,萧山区制造业标准化经费投入、主要产品标准水平和生产出口情况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增加138家标准化经费投入增长1.13亿元,执行各类标准总数量增加107个,采标产品出口额占比大幅提升12.01%,说明在国际市场上,萧山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在稳步提升。
其中,萧山区已有43家企业制定“浙江制造”团体标准53项,涵盖萧山区多个传统产业,包括汽配行业9项、化纤行业6项、化工行业6项、装备制造行业13项、羽绒服装行业4项、消费品行业10项、其他行业5项。2019年度“浙江制造”团体标准产品产值已达到5.49亿,采用“浙江制造”团体标准产品产值占比为0.22%。同时“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制定企业均通过了三体系认证或行业通用管理体系认证,50%以上的企业导入了卓越绩效模式,质量损失率下降到了0.6%。可以说,通过实施“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全区提高了块状产业标准参与度,强化了战略引领,推进了创新创强能力,压实了标准化工作基础。
二、萧山区推进“浙江制造”团体标准三大难点
萧山区是制造大区,但并不是制造强区,虽然制造业已形成较大总量,但仍存在产业层次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缺乏等问题。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标准化工作仍处于较低水平。
(一)推进标准“放一边”
团体标准要有实用性,团体标准的创新和引领作用仍存在认识不足,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不强,复合型标准化人才缺失,尚未形成通过团体标准规范行业快速发展、有序竞争的意识,以至于团体标准的采用率不高。
(二)制定标准“二层皮”
团体标准要有先进性,制定团体标准仍存在为先进而先进,过于注重技术指标的提升,而脱离了行业总体发展状况、本单位实际、消费者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以至于团体标准与实际操作不符。
(三)协同标准“不协同”
团体标准要有衔接性,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时,无法在全球科技链条中找准自身价值定位,缺乏本地特色产业之间的补链、强链措施,技术标准与专利工作的协同创新也较为落后,以至于团体标准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不明显。
三、制造业实施团体标准三大工程
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当前,制造业要成为行业头雁和创新发展的主力军,需要把标准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三大工程,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人才引育工程
政府和企业要形成良好的标准化人才环境和培养机制。一要引进和培养主导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的标准化组织和标准化领袖型人才,争取在某个专业领域的持久话语权;二要通过大力培养,夯实区域技术型、管理型、操作型标准化基础人才,更好地将国内外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三要把标准化人才纳入当地人才评价范围,推进标准工匠在区域内发展壮大;四要形成多部门联动促进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引导与激发企业广泛参与团体标准工作的主动性。
(二)标准领先工程
现代标准化是国家、地区、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手段,标准已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利器,优势技术、专利技术一旦成为标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方面,行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等优秀企业要树立将专利与标准相结合的观念,掌握标准制定过程中专利的交叉许可策略,进一步整合专利技术资源,积极将专利技术向技术标准融合。另一方面,要立足当下和实际,以国际视野把握产业发展前沿趋势,通过制定团体标准抢先建立自身的发展优势,通过标准占领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主导权。
(三)标准供给工程
生产型制造企业向生产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变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在生产方面实现标准化,而且需要管理、服务、信息和数据规范化方面实现标准化。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选择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延长工业企业产业链。这需要企业进一步提升对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和服务管理的团体标准意识,加强面向服务型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柔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的“数智经济”团体标准的制定,增加智能制造业标准供给,带动区域内产业链协同发展,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
文/俞建定 李南阳 陆萱期 张韧 张晶(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杭州智诚质量标准技术评定中心 杭州市标准化学会 杭州市标准化研究院)
上一篇: 质量文化促进万向钱潮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履行监督市场交易职责的要点